大多数建筑师对于强排方案都不陌生,这是房企拿地前的“标配”动作。近两年,对于强排工作,每家设计院都是怨声载道,而房企的设计总们也是有苦说不出。
房企一年要看几十、上百块的地,最后能拿下来的地块可能只是个位数(居然有房企一年要强排五六百个)。
让设计院友情赞助个几块地的强排,设计院出于维护关系,可能也就接受了;但是几何数量级的增加,让设计院消化这些成本就没那么容易了;即使一个地块给个几万块的辛苦费,地没拿下来,光做无用功也伤士气,所以这个工作变成了“讨人厌”的工作。
但如果钱给到位了,我相信还是有人愿意任劳任怨的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想聊聊设计师们最关心的:为什么甲方要用穷举的方式做强排方案?是不是可以避免无休止的“穷举”?
造成强排方案穷举的本质原因是“变量多”,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数列和组合,可能有些人已经还给老师了,今天就重温下吧。
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M个不同元素(0≤M≤N),不管其顺序合成一组,称为从N个元素中不重复地选取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。
所有这样的组合的总数称为组合数,这个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
当变量多到一定程度之后,组合方式就浩如烟海了。这就是造成设计院疲于奔命,房企朝令夕改的原因。
因为市场是动态的,营销人员也吃不准:现在做的产品是否上市的时候会好卖。而经过一系列的比选之后,就变成了集体决策,充分论证,谁也不承担什么责任。
我还碰到过设计方负责人,居然也是这种思路。觉得给甲方穷举过之后,不管项目成功与否,都和他无关了,反正是业主你自己选的。
项目如果卖的好,业主不会认为是你设计的功劳。
但是项目卖的不好,业主一定会觉得你这个设计是“废物”,即使你穷举了。
因为业主要的是好的结果,而不是穷举的过程,所以设计师得树立起对结果负责的观念,才能赢得各方的尊重。
每个企业的资金情况是不同的,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。所以有些地块要做产品溢价,而有些地块要做快周转。
既想卖得贵,还想卖得快,本身就存在着矛盾。所以不停的博弈,来回的摇摆,让设计院改图也就见怪不怪了。
在大行情比较好的时候,政策也会相对稳定。而现在进入到“政策频出”的阶段,产品适销对路的窗口期越来越短。前一个月卖得还不错,结果随便一个政策一出,市场马上冰封。
所以经常会出现昨天刚把强排方案定了,第二天设计院又被召回、去调整,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。
有些是客观因素,有些则是主观问题。每个人都有举棋不定的时候,当老板的自然也会思前想后,举棋不定。碰到多疑的老板,来来回回折腾方案就再正常不过了。
造成穷举的原因千千万,有些是偶发的,而大多数却是频发的,让人不胜其扰。
所以设计师在做强排时,如果能了解这些情况,可能改图的时候也能心平气和一点。但知道是一回事,理解可能是另一回事,也强求不得。
首先上结论,穷举可能是避免不了的,但变量是可以减少的。只要变量足够少,穷举也就不会太难了。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,把某些变量变成常数,这就需要经验和方法。
每个区域都有一些地方性法规。比如对于地上停车率的控制,对于地库高出地面的高度限制,对于容积率认定、对于预售条件的一些政策等。这些都是成本敏感性因素,直接影响到前期拿地时的算账和决策。
如何利用好有利因素,规避不利的风险,在强排方案里其实已经得到了体现。而前期如果没有对政策有了解和研判,当然穷举就会没完没了。
每次做项目,我从坐上出租车就会和当地司机聊天,再和小伙伴们肉身去跑一跑当地的在售项目,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、消费水平、市场和竞品情况,这样才比较安心。
每个房企的品牌价值不同,市场号召力不同,对应的产品线也不同。所以任何一块地,不同的操盘手,出来的结果可能也会有偏差。只有准确的了解房企自身的特点,有的放矢的去准备,无用的强排方案才会少。
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之外,在开展设计工作前,从甲方这里拿到一份详细的任务书,最好是包含了产品线、成本、售价,以及其他一些关键数据,也会帮助设计师减少很多的无用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