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-7月份的全国房地产宏观数据,涵盖拿地、开工、销售、投资、竣工、到位资金等行业全链条。上半年的5-6月份,楼市有了触底的走势,跌幅在收窄,但是进入7月份,跌幅又在加大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7月份,全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端最大的变化,就是销售端跌幅在6月份收窄后,跌幅再次扩大。其中,1-7月销售面积下跌23.1%,比上半年扩大了近1个百分比,7月单月同比降幅(-28.9%)比6月份(-18.3%)高出了10多个百分点。
一是,7月份疫情在部分城市再次出现,导致线下看房和交易受到影响
二是,7月份楼市问题继续向纵深演化,突出表现在部分城市停工半停工、推迟交付的项目出现“停供断贷”现象,购房者维权案例增加,市场对期房的接受度降低。
三是,疫情后的需求在5-6月份释放殆尽,7月份需求释放进度放缓
7月份,开发商到位资金降幅在连续2个月收窄以后,7月份再次扩大。其中,资金来源占比前三位的商品房销售回款(占比50.2%)、自筹资金(占比36%)和银行贷款(占比10.3),规模跌幅相比6月份分别扩大了1.7、3.1和4.7个百分点。外源融资的自筹资金(境内外发债)、银行贷款跌幅最大,显示金融机构对开发商的风险担心进一步加剧。
一是,停工半停工、烂尾、交付难等,大面积显现,导致“停供断贷”,恶化了金融机构的预期。
二是,前期出险项目和企业,收并购、风险处置、资产重组进度严重不及预期,也恶化了风险。
1-7月,全国土地购置下跌48.1%,略收窄0.3个百分点,单月同比跌幅47.3%,比上月的52.8%有收窄,但开发商新开工的积极性继续下挫,1-7月新开工下跌36.1%,比1-6月的34.4%继续扩大,单月新开工下跌45.4%,比6月45.1%的跌幅微幅扩大。土地购置面积跌幅收窄,但新开工跌幅扩大。
主要原因是:上半年二三批次供地密集推出,地方政府拿出优质地块,且积极调整出让模式,给开发商让利。但是,由于信用风险事件不断爆发,比如龙光、弘阳等违约,停工烂尾现象增加,且向民生保障、金融领域传导,导致开发商开工的积极性下挫,拿地的主要是国企央企、城投,抵消不了民企暴雷的冲击。
1-7月份,开发投资下跌6.4%,跌幅比上半年扩大了整整一个百分点,其中住宅开发投资跌幅(-5.8%)扩大了1.3个百分点,跌幅大于全部房地产,彰显了住宅投资受到信用风险事件的影响更大。单月来看,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跌12.3%,跌幅连续个月扩大,主要受到土地购置、新开工持续下跌的影响。土地购置费、建筑工程投资合计占开发投资的70%左右,二者目前已经分别连续下跌14个月、12个月,并且近几个月呈现35%-50%的巨大跌幅,必然拖累开发投资,且由于土地购置费滞后计入开发投资,新开工继续下跌,后续开发投资仍会受到拖累。
7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,将房地产的内容放到防风险表述中。显然管理层已经认识到,供给端的冲击、风险事件不断爆发,并向民生保障、市场预期、银行担忧不良资产等方向演化,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置,房地产全链条下行的走势就难以止住,供给端对需求端预期和销售的冲击,就难以止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