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11
  •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11
  • 2023-10-11 09:09:05
  • 走在一个个工业镇里,你会在一座座小砖房组成的迷宫里迷路。杂乱泥泞的小巷,被烟熏得漆黑的房子,细煤渣铺地的小院里摆着发臭的垃圾桶、一排排脏衣服和半垮的茅厕。尽管房间数量二至五个不等,格局却彼此酷似。都有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起居室,十或十五平方英尺,包括炉灶;大一些的房子起居室里还有洗涤间,小一些的则配有洗碗槽和大锅。屋后有院子,也可能是好几户共享一片院子,只有刚够容纳垃圾桶和厕所的地方。没有一户有热水。我想,你即便走过几百英里住满矿工的街,也遇不到一座能洗个澡的房子,尽管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每天在矿井里干活都得从头到脚一身黑。在厨房安装个热水设施再简单不过,但建筑公司不这么做,每一户都能省10镑,而且在盖这些房子的时候,没人想到矿工需要浴室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房子大多陈旧,至少已有五六十年,相当多的房子在普通人看来也不适合居住。它们还能租出去,原因很简单,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住。这是工业地区住房问题的核心事实:问题不在房子狭窄、丑陋、不卫生、不舒适,或是分布在无比肮脏的棚屋区里,被喷吐浓烟的铸造厂、发臭的水渠和笼罩在硫磺烟雾中的废渣山包围——尽管这些都毋庸置疑——而仅仅是房子不够住。

    “房屋短缺”这个词自一战以来散播得十分广泛,但是对收入在每周10镑以上的人来说它几乎没什么意义,甚至对每周5镑的人也是如此。租金高的地段找房子并不困难,找租客才难。在梅费尔区随便哪条街上走走,你都会看到有一半房子都挂着“出租”的牌子。而在工业地区,仅仅是找房子难就是贫困最折磨人的地方之一。这意味着人们得忍受一切——偏僻简陋的棚屋、虫患、腐败的地板、裂缝的墙、吝啬房主的剥削和中介的敲诈——只为能有一片挡雨的屋顶。我到过那些极恶劣的房子,即使倒付我钱让我住也连一周都住不下去,却发现房客已经住了二三十年,唯一的希望是他们或许有死在那里的幸运。条件恶劣被视为理所当然,但并非没有抱怨。有些人似乎觉得房子没有好坏之分,把虫患和漏雨屋顶看做是上帝的行事,另一些人则大骂房东;所有人都死守自己的房子,生怕还有更糟的事降临。只要房屋持续短缺,当地政府就不会对现有住房做多大修缮。他们可以“宣告”一座房子不宜居住,却没法下令推倒它,除非租客有别处可住,因此危房仍立在那里,甚至因为被宣告了不宜居住而变得更糟。显然,房东不会在迟早要推倒的房子上多花钱。比如像在威根这样的镇,有超过两千座房子被宣告不宜居住了很多年,却还没倒。如果有其他房子可住,整个镇都该被宣告不宜居住。在利兹和设菲尔德,有成千上万座“背靠背”型房子,均属此类,却仍会屹立数十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