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,光是房地产这一个行业传递出来的各种悲观消息,就足够让人EMO了。
我们换了一个角度,把数据摘出来,放在过往近三十年的经济周期里,甚至放在国外的周期里,一对比才发现:
如今面临的所有问题,都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答案。
众所周知,1998年房改后,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一共经历了5个调整周期。
其中,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4-2015年期间,商品房销售面积和价格下跌的幅度都比较大,持续时间也长,属于大周期。
而2011年底和2018年的两次,主要是地产调控政策升级引发的行业短期下行,算是小周期。
如今,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的第5个房地产周期——
我们的一个反常识的发现是:
这一轮周期看起来很凶残,但房价跌得并不多。
70城房价数据显示,从2021年9月开始,全国新房均价开始步入下降通道,但房价的下跌程度,最多也就与2011年那波小周期齐平吧。
而这一次,除了郊区个别抢跑的新盘,大部分新盘的价格还没有跌回去年同期水平。
但截至今年7月,全国住宅类的待售面积只有2.6亿平方米,甚至比上两个月还有所下滑。
虽然比上一年增加了大概14%,但相比六七年前,基本就是小巫见大巫吧——
既然整体库存不高,就没必要在全国范围内促去化,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“棚改”不太可能会来。
那这轮楼市周期,真正垮的是什么呢?
遥想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,国内经济被拖下水,靠着“4万亿”+5次降准+4次降息,摇摇欲坠的房地产才从ICU被救了起来。
而在2014-2015年,受到限购限贷、房地产信托违约事件频发的影响,房地产的销售面积持续走低16个月,最大降幅为18%。
如今,这一轮周期的销售数据已经下跌了12个月,而销售面积嘛……
说到底,垮的是“房价永远涨”的信心。
这个时间拐点,也和重要大会的召开时间比较契合。
毕竟,“一切稳中向好”这种话要想一直说下去,不能光辛苦统计局的同志们,4月政治局会议之后,政策底也早就出现了。
可以对应来看的,是周金涛老师的观点。
周金涛老师曾经预测,一轮大的房地产周期大约是25年。如果从1998年房改的起点开始算起,如今,也算是经历了一个大周期。
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。
在前几个周期里,特别是大周期下,商品房销售面积下跌的时间越长,之后销售回暖的时间也就越长。
到了2014-2015年那波,是这个样子的——
所以,下跌仿佛也在为下一轮的上涨蓄势。
我觉得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楼市复苏的动能,与土地销售量和新开工面积也是有很大关系的。
很简单的道理,楼市销售不好,房企回款缓慢,会尽量少拿地,并且减少已有地块的动工建设,以便节省有限的资金。
而这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新房供应量。
而这一轮地产周期中,从去年4月开始,新开工面积就不断走低。
开工量已经接近腰斩了,也不知道多少央国平托底的地块还在苟着,没有动工,无法转变成未来的有效供应。
但是,时间累积下来的购房需求,总有释放的一天。
当然,现在的共识是,这一轮的房地产周期,跟前几轮不太一样。
之前的周期中也出现过房企爆雷破产,但这一轮出清涉及的企业远远超出之前的任何一次——
最麻烦的是,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连续遭遇了几年重创,虽然房价跌幅不多,但“六个钱包”已然缩水,“房价永远涨”的预期也濒临崩塌。
最大的雷在于对预期的反复打击,一旦出现新的房企爆雷或者新的停贷潮,脆弱的信任关系会再度断裂,购房者的信心也会再受暴击。
所以接下来,行情的复苏依然会是断续和散点式的。
但我相信,无论如何,房地产一定会迎来下一次复苏。
被次贷危机重创的美国,房价指数曾经大幅回调四年,最终触底,然后进入下一个增长周期,如今,房价已经超出了上一个周期的高点。
而被我们反复提起的日本,虽然在1990年之后陷入了“失去的三十年”,间中也有小的复苏周期。
如果只看大都市圈,比如东京都市圈,2021年的房价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说到这里,我真正想说的是,不要害怕波动,也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。
我们对当下悲观,但其实,同样的至暗时刻在上一轮周期,或者上上轮周期,早已发生过了。
比起“房地产已死”的话题,或许真正应该被讨论的,是曙光会在什么时候到来,以及,在这个周期里,我们应该怎样腾挪,优化手上的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