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信心修复在路上,房企如何挺住这几个月?
  • 信心修复在路上,房企如何挺住这几个月?
  • 2023-08-26 09:20:46
  • 业内人士表示,虽然信贷已出现拐点,但地产融资并未现全局性宽松,因此对当前地产形势判断既不能过度悲观,更不能过度乐观。

    即使后续政策速度和力度调整到位,但没有3-6个月的传导,信心也难以修复。

    10月单月,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下滑幅度较大的背后,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观望情绪的进一步蔓延。

    中金公司认为,销售后市走势主要取决于政策调整的速度和力度。预测今年4 季度政策或仅边际小幅调整,以稳定市场预期;但信贷额度的有力回补或发生在2022年1季度。

    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10月定金及预收款走势与个人按揭贷款走势相反,而历史上二者整体走势较为一致。

    中金公司认为,这可能与同期信贷投放更多以此前积压未放的按揭为主有关,信贷投放情况的边际改善幅度实际或较为有限。

    这也与房企一线感知的情况相符。

    某品牌房企在10月经营情况交流会上表示,按揭贷放松只是部分地区、部分银行由于全年挤压的贷款申请缩短了放款周期,在消化之前的任务量,利率水平也没有回到之前。预计2022年1季度的市场销售可能还不如现在。

    多家券商机构同时分析,从近期相关部门发言和房企融资活动(如银行间市场发债)上看,

    地产融资确有边际松动,但背后更多是防风险的考量以及对此前执行中过激行为的纠偏,地产融资并没有系统性的宽松。

    有中部某城一家资方机构人士对红姐表示,当地本土中小房企的现金流境况同样糟糕,只是因为非上市、没有发过美元债,没有被公开报道,其实压力不比已经出现问题的房企小。

    多位「地产锐观察」微信群友私信红姐,目前按揭贷虽然有所放松,但地方政府出于“保交楼”需求对预售资金监管变严,或被锁死在监管账户不能提取,或直接被政府划转给施工方账户,对房企资金链宽松的作用不大。

    红姐和多家信托机构人士交流,均表示即便有新增投放,也是“优中选优”。

    业内呼吁,基于房住不炒大基调,政策端还需有更大力度的“稳预期”措施。比如需求端,地方因城施策,在限购、按揭比例、按揭利率上做适当调整;供给端,为民营房企注入流动性,以及推动土地市场回温,等等。

    历史上,从地产稳预期政策出台至市场数据探底反弹,短则2个月(2008、2011),长则6个月(2014)。

    而这一次,从业内各方的判断看,显然时间会更长。房企如何扛过这段预期修复期呢?

    自9月份以来,也有不少房企大股东频频增持自家股票,向市场传递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。包括正荣地产、世茂集团、上坤地产、禹洲集团、中交地产、中南建设、富力地产、碧桂园等。

    融创由“买买买”切换为“卖卖卖”,被业内视为筹资过冬、应对不确定性的标志性事件。

    与此同时,老板孙宏斌给了公司4.5亿美元的无息借款。加上出售贝壳股权、出售项目公司及商管板块股权等系列操作,融创半个月回流资金约160亿元。

   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,截至11月15日,已有保利发展、招商蛇口、金地集团、北京城投等超过20家房企在/拟银行间市场发债,融资总额近300亿元。

    业内认为,这也给了中小房企卖资产缓解现金流的机会。

    中梁、旭辉、雅居乐等房企,还选择让投拓条线人员去营销轮岗卖房,发动内部力量助力销售。

    也有的房企采取了“走偏门”。

    今天市场流传了一张据说是某品牌房企的“购房承诺函”,想来参与公司业务投标,先买两套房再说。

    并且资金链紧张房企的这些动作,已经让资金链相对还算平稳的房企也未雨绸缪,选择变相调薪或计划启动人员优化。

    房企在公司层面引入战投,借以增强公司主体信用,已经不太容易了。

    11月12日晚,绿地发了一条公告,宣布变更自身所属行业分类,从“房地产业”变成“土木工程建筑业”,转身去拥抱大基建了。

    业内对此大跌眼镜,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,绿地的地产业务营收占比确实在大幅下降,已由2020年中期的44%降至2021年中期的32%。

    总之,虽然”政策底”已现(也有人不同意),但“市场底”未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