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房地产:一些好“迹象”正在浮现
  • 房地产:一些好“迹象”正在浮现
  • 2024-07-25 08:44:01
  • 眼下,无数房地产及产业链上的从业者们,正翘首以盼,期待在7月底高层会议“稳定房地产市场”的表态之后,8月份能有真正撬动楼市复苏的大消息出来。

    因为,在融资性现金流(外部输血)和销售性现金流(内生造血)双双长时间羸弱的艰难状况下,越来越多的房企怕是扛不住了。

    业内一致判断,8月份后,一定会有提振市场信心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出。而在它们赶来的路上,有一些好的迹象已提前浮现。

    近日,经济观察报曾报道,有关部门拟成立一个千亿级规模房地产基金,首期拟募集800亿,由建设银行和央行筹集,拟专门用于解决12家出险房企的一些问题楼盘的债务问题。

    8月4日,外媒REDD也发表了一篇报道,其援引知情人士透露,决策者正考虑调整策略,将为房地产项目纾困扩大到集团层面,包括向选定的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提供直接流动性支持。

    虽然上述两则消息都有待落地验证,但结合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“压实地方政府责任,保交楼、稳民生,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”的表态,至少说明合力保交楼已经成为主管部门、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识。

    有地产锐观察投融资群群友表示,此前地方保交楼的手段比较“粗糙”,只是把预售资金留在项目监管户,效果并不好。

    一是,孤立保项目会削弱房企团队内部的协同作用;

    二是,保项目不保房企,但房企陷入财务困境,购房者也会感到焦虑;

    三是,国企也不愿意在下跌的市场中购买资产(导致纾困效果弱);

    四是,项目层面的支持使得债权人面临很大的风险,从而减少了他们在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(加剧融资难)。

    尚不知REDD的消息是否准确。但即便继续不保企业保项目,为停工项目注入流动性支持,对于非整体而只是部分项目处于停工状态的出险房企而言,也是莫大的帮助。当然,合力保交楼也少不了进一步压实房企的直接责任。

    8月4日,北京住建委官微“安居北京”发文称,北京在今年的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中,选取了昌平区和顺义区的3宗地块试点"全龄友好社区"项目。

    北京中心城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家庭,名下无房且无在途贷款,在这3个试点项目购房,并将户口迁至项目所在地,首套普宅首付35%,二套首付60%,子女可作为共同借贷人。

    和现行政策相比,虽然首付比例没变化(删除了普宅总价和单价认定,实际也会有所下降),但是对“认房又认贷”的认定标准有放宽,名下曾经有房贷但已还清,就可以视为首套房,执行最低35%首付。

    虽然北京住建委的这个政策只是定向放宽了“认房又认贷”,但至少给“认房又认贷”开了一个小口,还是有一定的信号意义的,至少说明北京楼市也终于在需求端开始真正发力了。

    且北京住建委也表示,会进一步扩大全龄友好社区项目建设,同时研究多孩家庭、职住平衡购房等合理性住房需求的支持措施。

    业内预计,二三四线城市也会进一步出台宽松的楼市新政,且会更注重因城施策的“质量”,而不是简单的学习复制。

    如果没有意外事件,接下来楼市走向复苏是大概率事件。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,行业洗牌还会持续。

    8月3日,中国银行研究院发表的一篇研报给出了数据,2022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为5065亿元,为历史次高。其中,海外债券到期量为 647.23 亿美元,为历史最高。

    这意味着,短期内房企仍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,行业还会继续出清。同时也意味着,继续拿地的优质民企才有机会参与分享未来的市场份额。

    中银证券近日发表的一篇研报测算,我国住房新增真实需求在2035年前平均约为9.97亿平米/年,2035年以后真实需求会下降,但仍会超过6.5亿平米/年。即,未来十年我国房地产行业仍有真实需求支撑。

    当然,随着房地产行业高杠杆、高负债、高周转“三高”模式的终结,房企也需要对发展模式进行优化,才能持续做优做大做强。8月1日,央行在其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上,再提“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”。之于房企而言,什么是新发展模式呢?

    龙头房企们也早已经进行了积极实践。

    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,碧桂园早在2014年就开始涉足智能化,既契合了“双碳”战略目标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要求,也为自己培育了新增长点,一旦新业务真正做大,未来碧桂园就有望形成房地产开发和智能建造齐头并进的新格局。

    总体来看,眼下整个房地产行业仍然在艰难爬坡,但随着一些利好迹象的出现,以及行至路上的宽松政策,预计接下来的几个月,楼市走向复苏是大势所趋。

    而房地产行业的未来,则属于那些依然在逆势拿地的央国企,以及没有出险的稳健型优质民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