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杭区提出的这个新目标,让人一下感受到了余杭区跳跃而出的雄心,也让人进一步审视它的特色优势与使命。
余杭区地处杭州大城西的中心,是杭州举全市之力建设的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。
它,能否成为杭州的又一个城市中心?想站上杭州“C位”,余杭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更努力下功夫?
一个城市的中心,并不等同于地理上的城市中心位置,更多的是一个经济、科创、人口等要素高密度聚集的区域。
把“城市中心”落地到每个人的心中,是什么样子?
橙友“淡淡一笑”:余杭区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氛围,加上日趋完善的基础措施建设,使它成为人才就业的好去处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科创园区在这里拔地而起,年青有为的高端人才在这里集聚。
尾号为“4688”的橙友:赞,但余杭区还是缺商业配套。
网友“宁生”:杭州原来的中心太靠东了,余杭不缺地的,甚至还能再造一个城,产业中心配套移过来,顺带能辐射临安、富阳。
生活在余杭区的居民,希望余杭区建设的杭州城市新中心,是能让老百姓过上高质量生活的。
30岁的张先生住在仁和街道,是土生土长的余杭人,他希望,余杭区能进一步丰富城市生活配套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能享受到“城市中心级”的生活服务。
创业在余杭区的人,希望余杭区建设的杭州城市新中心,是能聚集更多创新资源的。
2013年8月,胡辉在余杭区创立了鲁尔物联,提供安全物联网解决方案。这位土生土长的余杭人,决定回家乡创业前,放弃了在德国的百万年薪,正是看中了余杭区越来越好的创业环境。
“在余杭的这几年,我见证了儿时杂草丛生的荒地,变成了智能小镇。”
在他看来,一个城市的中心,将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,可为企业发展所用。“余杭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,创新动力、人才、资金支持、政策等必然会叠加爆发,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。”
杨涛说,余杭区要集聚科创和人才资源,吸引全球旅游消费,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城市功能,来满足人才衣食住行的需求。
因此,余杭区要重点关注市域轨道快线规划建设,通过市域轨道快线,快速直连杭州西站、萧山机场、杭州南站、杭州东站等交通枢纽,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、杭州都市圈,快速直通西湖商圈、钱江新城等城市中心,市民通勤、生活出行提供快捷便利可靠的交通条件。
要成一个城市的中心,这个区域的商业、娱乐、购物、文化、公共设施、行政机关等要素必然要高度集中。也就是说,要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,余杭区必须要主动聚集一身顶配的城市功能。
杭州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力量集中在城西科创大走廊。作为大走廊的核心区,余杭区急需进一步增强科创实力。只有进一步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,创业人才才会愿意到余杭来。
杭州的区位特点决定了东链接(大湾区)、西辐射(大花园)的特征,杭州要服务西部、辐射西部,余杭区就要主动承担起大城西发展的区域服务功能。
比如,布局高端化的商业、文体、休闲、酒店等配套设施,建设国际化的社区、学校和医院项目,辐射大城西区域乃至杭州西部区(县、市)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当然,科技文化中心周边的功能定位,要和杭州西站形成错位发展。城市功能的提升,是能留住人才的关键。
提升公共服务能级,或许是余杭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最需要迈出的一大步。
纵观国内外,大城市通过多中心化的新城建设,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,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。
放眼国内外,东亚地区在多中心城市的实践上比较多。比如东京、首尔、新加坡、中国香港等,都是多中心城市,且发展得比较成熟。
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教授孙斌栋等所著的《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》一书,总结了国内外多个主要城市区域多中心的实践。
孙斌栋认为,在都市区范围内强化多中心结构,是应对未来人口集聚的重要战略抉择。多中心也是一种集聚的空间形式,是追求集聚与分散有机结合、集聚经济和不经济效益综合最大化的空间组织形式。
也就是说,城市规模较小时,单中心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;规模较大时,多中心结构的经济绩效更好;但规模继续扩大,由于交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,集聚负外部性被降低,单中心可能重新成为经济绩效最优的城市空间结构。
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,杭州逐渐打开城市格局,早已不是20多年前那个“围着西湖摊大饼”的城市了。
汤海孺认为,余杭区提出的“城市新中心,”是针对原有城市单中心的结构而言的。进入21世纪以来,随着杭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城市能级不断提升,原有的单中心、团块状的城市形态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。
孙斌栋认为,在空间联系紧密的都市区或市区尺度,多中心结构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。也就是说,一个城市要发展多中心,这些中心的联系一定要紧密,这也是余杭区在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路上需要解决的课题。
你心中的城市中心是什么样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