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人购买了大规模的“黑科技”脸部刷,另一些人则拆除了人脸识别系统。
日前,南京多家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,这是源于南京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发布的内部文件,致力于纠正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在本地收集购房者个人信息的现状。
前后呼应,12月1日天津通过了《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》,传达了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、行业协会、商会等被限制采集人脸、指纹、声音等生物特征信息的信号。
最近,我们看到各地都出台了关于人脸识别的规范,不仅在售楼处遭到质疑,在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滥用人脸识别。
目前,AI技术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,同时AI技术的阴影面——数据隐私问题暴露,让业界忧心忡忡。上个月,央视《新闻1+1》连续报道了三条有关信息泄露和人脸识别滥用的新闻。这种担心非常直接,根本的问题是:“为什么你要收集我的信息,而我却全然不知?”
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后,引发了怎样的争议?民风涌动,媒体关注,地方纷纷出台规范举措,背后,行业面临着怎样的考验?这方面的政策,技术层面有什么解决办法?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一个著名房地产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员告诉我们,公司正计划在售楼部推行人脸识别技术,但现在似乎可能要被搁置。
近几年来,一些房地产销售部门开始尝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客户比对,防止“飞单”。简而言之,任何渠道带过来的客户,开发商都会通过人脸识别摄像头进行人脸比对,如果发现这位客户之前主动来看过,就会判定这位中介带看无效,不给佣金,可以很好的防止“飞单”。使用这种技术,有些销售部门每年甚至可以直接节省千万元的佣金。
但是这给一些看房的人带来了麻烦。十一月中旬,济南一男子戴头盔看房防人脸信息采集视频引发舆论哗然,声称“被售楼处人脸识别拍到的房子,多花了300000元”。行为艺术的含义虽有一些,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这种不明朗的面部信息采集行为的不满。
南京关于取消售楼处人脸识别系统的通告,释放出房地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新信号。据了解,南京市房管所于11月27日开始对全市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售楼处进行检查,南京当地的一些开发企业也相继接到相关部门的通知,要求将人脸识别系统拆除。
南京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对此作出官方回应,为了加强对住房消费者权益和个人信息的保护,规范和净化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环境,明确购房人身份,收集、使用购房人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的原则,南京市规定,商品房销售现场不得使用人脸识别系统。
当地业界已经开始关注如何解决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,以赢得市场的青睐。一些人高喊着“提前下架”,“支持取消人脸识别”,还有人高喊着“正常的安全监控没有问题”,“人脸识别系统没有问题,希望只用在公安部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