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粤剧院与公众见面的日子又近了一步。据悉,广州粤剧院项目主体结构近期通过五方责任主体联合验收,项目全面转入紧锣密鼓的装饰施工阶段。
广州粤剧院的建筑设计以“凤冠霞帔、游龙戏凤”为主题,将粤剧正印花旦的凤冠造型、戏剧服饰的霞帔花纹融入现代设计中。如何把这个优美灵动的设计理念尽善尽美地呈现出来,中建四局华南公司作为承建方想尽办法。
据悉,广州粤剧院设置了1200座的大剧场、500座的小剧场,如何安置这两座剧场,当初可难坏了设计人员。项目选址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,西邻红线女艺术中心,从客观上限制了项目用地。要在7533平方米的总用地面积上,建设408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、“标配”大小两座剧场的广州粤剧院,大有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难度。
首先,在布置方式上,它不可能像广州大剧院一样进行并列设置,而需要借鉴城市综合体空间集约化的经验,以垂直设置的方式布置。精巧的设计构思,直接带来施工难度的增加。
用地紧张,是项目建设最大的“拦路虎”。项目占地仅7000余平方米,基坑阶段土方开挖至围墙不足1米。如此狭小的场地,首当其冲的问题,是施工材料往哪里堆?又在哪里加工?平面难以布置,能不能在竖直面想想办法?
经过反复推敲,最终,项目团队利用原支护结构,将标高6.2米的第一道支撑梁改为支撑板,形成一个地下结构钢筋加工场,就连四个角撑,都摇身一变成了零星材料堆场。这样一来,材料堆场与加工场的问题迎刃而解,该研究课题《狭小空间下支护结构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》获《广东土木与建筑》发表。
广州粤剧院项目具有较高的复杂性,尤其是大剧场裙楼以下每一层有10-20个结构标高,且存在较多异形结构和劲性结构。蜿蜒的曲线,倾斜的玻璃幕墙,完美诠释“凤冠霞帔,游龙戏凤”设计理念的背后,却意味着,每一个预埋件、每一根龙骨必须定位精准,各种管线必须井然有序。
项目团队选择运用BIM技术,为各专业提供精准的可视化模型,在同一个平台下构建综合信息模型,再复杂的结构亦游刃有余,同时,通过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查,轻松解决管线冲突问题。
在结构设计上,广州粤剧院具有跨度大、结构空旷、体型复杂等特点,最大梁跨度甚至达到23米,这直接导致了超大模板和大截面钢结构混凝土梁的施工难题。剧场大部分区域为高大支模,最大梁高度4.2米,比普通住宅楼一层楼还高;最大支模高达28米,相当于普通住宅楼10层楼高。光是钢材就要耗费1250吨。
如何让上千吨钢材在28米高空中稳当又轻盈地固定住,呈现“彩练当空舞”风景线?项目团队集思广益,多次邀请专家论证,多次进行技术交底,最终决定采用扣件式钢管满堂脚手架作为高支模支撑体系。为了让这个“千斤顶”更稳当,技术团队再出奇招,一方面,进一步压缩满堂架间距,19.25米高的满堂架,最小间距只有0.3*0.45米,密密匝匝,安如磐石,建筑工人穿梭其中,顷刻化身武林高手,飞檐走壁无所不能。
历时三年,广州粤剧院竣工在即。伴随着它的崛起,粤剧艺术将在岭南最繁华之处进一步绽放异彩,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