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2日,绿地的一纸公告让所有地产人为之“一振”。
绿地控股发布《关于公司所属行业分类变更的公告》:鉴于公司基建产业的收入占比已超过50%,绿地控股所属行业分类已由“房地产业”变更为“土木工程建筑业”。
也就是说,在未来,我们或许不会在房企名单上看见绿地了。绿地在公告中表示,公司所属行业类别的变更,是鉴于公司基建产业收入占比已超过50%,按照规定可进行变更。
早在2015年,绿地便提出了“一主三大” 战略,“三大”之一即为大基建,并通过混改并购等方式参与了多家地方国企混改。
2018年10月12日,绿地大基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。在爱企查页面显示,参股了天津、江苏、贵州等多个省份的建工企业。
2021年年初的年报业绩媒体沟通会上,绿地董事长、总裁张玉良曾透露,“目前我们都不知道该把自己定位成房地产企业还是基建企业”。
随着地产市场下行,绿地加码基建业务的趋势,还在继续加强。
2020年度,绿地基建产业营业收入占比51.19%;2021年上半年度,占比55.65%,都已过半。
只从营收来看,现在的绿地集团房产、基建双驱并行,基建业务权已排到房产前面。上述种种现象表明,绿地转型是早有“谋划”,并不是近段时间才开始启动。绿地此次转型与其“三道红线”预警是否有关呢?
今年2月绿地“一条红线”转绿达标,虽原计划整整提前一个多季度,但仔细读财报,可以看到是其大量借款,短时间内提升了现金短债比。
从绿地转型也可对房地产行业“可窥一斑”。从2010年5月25日,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》正式颁布后,这对于房企来说毛利润再高,大部分收益也都用来缴纳土地增值税了。一部分反应较快的房企,选择将资金周转放在了首位,并开启了高周转模式。
把“高周转”模式玩的得心应手的当属碧桂园,碧桂园的高周转被业内成为“456模式”,即拿地4个月开盘,5个月资金回笼,6个月资金再周转。
但高周转放到今天的楼市还适用吗?如今国家一直坚持“房住不炒”政策,之前出台的“三道红线”政策要求试点房企须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负债目标,2021年7月26日,官方又出台了房企买地金额不得超过销售额40%,并包括并购土地的政策。
按照这些脚踩“三道红线”的房企来看,降低债务才是首要之道,而因债务爆雷的房企早已比比皆是:恒大、佳兆业等等。高周转更是房企必须抛弃的模式。
在武汉,绿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就是绿地606,该项目是绿地商业集团在武汉打造的首个购物中心,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海拔最高的商业综合体。
但随后一张显示为“武汉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督办函件”的图片指出:7月20日,市规划局对绿地中心项目进行节点测量,发现该项目已超过2017年1月14日停工高度。并表示,根据民航中南局和湖北监管局相关通知,绿地中心项目高度不得高于海拔500米,要求该项目对施工塔吊等相关设施进行整改。
绿地606被砍到475米,原被武汉人期待的“华中第一高楼”也被成为了“闹眼子”。如今,绿地中心目前处于在售阶段,预计将于年底交付。
该项目正尝试以“工抵房”的名义出售一层写字楼,且可以分割销售,均价1.6万元/平方米,这价格远低于此前宣传的售价。可以看出,该项目也面临着去化压力。
就在绿地宣布转型当天,绿地光谷星河绘会议纪要公示,表明项目2022年7月主体结构封顶,2022年底交付!但据维权业主拍摄的现场画面显示,绿地星河绘并未动工,现场塔吊也未处于工作状态。明年能否如期交房,还需时间验证。
除了绿地星河绘项目,绿地在武汉的项目似乎口碑也不是特别好。先是汉南绿地城屡屡陷入疑似烂尾的风波。前段时间,又有业主在城市留言板上投诉称:我是3区业主,也是个大学毕业几年的刚需业主。关于交房问题也反应过多次都没有实质性进展。
绿地地产集团武汉置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,进驻武汉的十余年间,绿地在武汉三镇打造了不少项目,比如绿地国际天河会展城、武汉绿地中心等,但如今绿地转型,对于武汉项目还会“上心”吗?
如今武汉房地产市场上关于绿地延期、停工等新闻频出,伴随着绿地的转行,后期业主们面临的已不再是单纯的装修小毛病,而是收房的人生大事。关于绿地后期进展,搜狐焦点将持续跟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