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院长最近说中国住房还不够多,对比的对象还是日本,最近火上了热搜。
最开始看到这个论点,我就觉得不靠谱,中国住房不够多这个是主观看法先不说,人均住房面积低于日本是客观数据,我就觉得很不对劲。
于是我去查了一下数据,中国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.76平方米,日本人均住房面积是35.2平方米。
你说他拿美国举例不好吗?美国地广人稀,人均住宅面积67平方米。我有一个美国朋友,是一个非常亲大陆的台湾人,他们家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。
我去他们家住过一段时间(下图),那里地广人稀到了极致,土地根本用不完,家家都是别墅,跟我所在的华盛顿完全不一样。听他说如果一个流浪汉在那里待了十年,没有犯罪记录,政府是能够送他一栋小房子的,土地完全用不完。
跟美国比,中国人民也会更关心,话题度更高。
2020年中国城市、乡村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.52平方米、46.8平方米,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远小于乡村。一线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就更少了,北上广深分别为33.4、30.6、34.6、24平方米。
其中深圳是最缺房子的,人均只有24平方米。香港人均15平方米,更加夸张。
从2002年到2021年的19年间,深圳的住宅销售面积合计10652万平方米,仅相当于同期重庆的15.6%,成都的26.8%,上海的27.4%,武汉的35%,郑州的38%。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深圳房价过去涨幅能全国第一了吧!
那么,中国的房子到底够不够多?从结构上,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。
首先我认为乡村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6.8平方米完全满足了,一个三口之家能住140平米的大房子,还要啥自行车。
而且现在乡村是缺少年轻人的,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,未来人口增量也没有了,就更不需要房子了。
马云说未来“房价如葱”,至少在中国这部分地区是能实现的。当然他这句话跟“996”一样都是为了淘宝的利益站台,所以要辩证看待。
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好事,房价跌了老百姓才有钱买高科技产品,企业才有利润搞研发,才能科技兴国。
毕竟房地产是斗不过美国的,1980年的日本就是一个例子。
中国二三线城市太多了,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情况,不能一概而论。
中央也说了,各城市房地产政策要“一城一策”,没办法一刀切。
有些一、二线城市是人口流入的,而且流入的比一线还多。
可以看到,人口增长多的城市特点就是要不有产业,要不是省会有资源和文化认同感,对本省人口有吸引力。
排名前列的成都、杭州,都是最近的潜力新星,他两不仅有产业,还是大省强省会战略受益者。
调侃一下南京,什么?你说江苏人都不认我这个老大哥,没关系我是“徽京”呀。
最后像苏州、青岛、宁波、嘉兴这类有自己产业的非省会城市,人口流入也快。这类城市有个特点,都是第二产业强,发展工业,并且在沿海。理由也简单,第三产业一般省会拿去了,第二产业必须要方便运输,所以是沿海传统工业强市。
最后是一线城市,人均住房面积就30平方米左右,肯定是不够的。
我这不是说一线房价会涨,只是说一线的房子不够用。这不难理解,如果房价太高了大不了租房嘛,或者去成都这样的强二线,陪伴它一起成长。
一线人均住房30平方米,那一家三口就有90平方米,表面上看貌似也够了。
以北京为例,根据最新报告显示,差不多能达到一户一房的水平,就是每一个住在北京的家庭平均有一套房。
但关键问题是,这些房子不是平均分的。在北京有房子的家庭,基本上是不止一套房子的。我身边的朋友大部分是两套,少部分一套或者三套,四套及以上非常少。也就是说一线城市还有很多家庭是没有房子的。
二三线城市分化严重,省会城市以及沿海有自己产业集群的城市房子是不够多的,这里有个重要指标是看人口流入。
堂堂北大院长肯定是懂这些道理的,但不是所有时候专家的观点都是无私的,他肯定有自己的考虑,我不了解他就不过多分析了。
网红经济学家有自己的圈子与考量,出了学术圈就不可能再那样单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