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同行讲:房地产的底层逻辑是供应链。
在供应链的生态里,建筑公司是一个重要的角色,很多时候可以决定一个项目的生死。
作为生态链中的重要环节,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热衷于拥有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 ;从TOP系碧桂园的腾越建筑、华润的华润建筑、富力的天力建设、雅居乐的振中建设,到一些本土中小房企等等,都有自己的子建筑公司,今天我们来聊聊拥有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的魅力到底在哪里?
作为生态链中的重要环节,一个好的总包单位往往可以决定项目的生死,所以在这个环节上,房企老板们甚至会亲自关注、选择、确定,但是外部的终究是人家的,房企老板们也都热衷于拥有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。
有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,例如闽系房企,不但有自己的建筑公司,并且采用劳务大清包模式,把施工过程中的利润也牢牢的握在了手里;
有的是为了风险控制,许多房企初衷很简单,吃过了处处受制于施工单位的苦,从报批报建、进度、品质、结算到最后的竣备,如果玩不好,一个项目有可能会拖死一家小型房企(特别是遇见央企国企,不怕打官司),所以要成立自家的建筑公司,给自己的地产主业做配套保障。
拥有了自家的建筑公司之后,在这些方面上确实有较大助力:
1、控风险。从开工到竣备交付,不管是资金流向的把控,还是报批报建以及结算竣备,主动权都在甲方手里,甚至在过程中出现更换实际承包人的情况也是可以把控的;
2、拓融资。自从房地产融资渠道被堵死之后,中小型的房企融资渠道收窄,通过旗下全资供应链实体进行融资是当前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。
3、获取监管资金。大家都懂的,监管资金管控非常严,想要提前获取监管资金需要要和施工方反复沟通交涉,甚至还要签订内部协议、分配比例,哪有自己成立公司左手到右手方便。
谁能理解我的难?
笔者了解到了很多房企自建供应链的建筑公司,从成立之初就存在定位不清晰,本来是为了控风险,结果市场上行期、形势一片大好,就慢慢抛弃初衷,想走独立的市场化路线,问题往往就出在‘市场化运营’,不是哪个房企的建筑公司都具备‘市场化运营’的基础,于是乎,各种矛盾层出不穷。
1、从公司建设等各方面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足,公司成立周期较短,人员均为短期拼凑,没有企业文化、没有沉淀积累,引进不来高质量人员,也没有培养出来的员工,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、人才梯队不健全,企业整体竞争力不高,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;
2、其他供应商的欠款优先支付,内部的兄弟单位,要钱真是一个难,官司即使打到集团老板,也总是有个优先级,外部的总要优于内部的,内部的不帮地产扛,要你干什么,扛着扛着腰就扛断了;内部的欠款直接影响外部的竞争,别说外拓,自己的项目都难以维持经营,哪有精力外拓;
3、‘肉烂在锅里’、‘肥水不流外人田’,杂活累活、包不出去的活必须都得自己单位干,擅长不擅长不重要,赔不赔不重要,重要的是一定要圈给你,地产目标成本控的杠杠滴;
4、越是内部公司越是要从流程、审批、配合上越是要规范、越是要讲程序、讲规则,官僚、内卷、推皮球被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总之,我们的定位是控风险,通过挂靠联营收取稳定的管理费用、架构也不大,也帮房企姥爷们控制了风险,甚至我们还可以去做供应链融资,这不香吗?但是集团资源投入不够还非要拔苗助长,在独立核算、自负盈亏的压力下,我们真的是有心无力!
1、外部单位竞标价格低,能垫资,支付条件还更苛刻;内部单位不但不能垫资,甚至许多供应链还需要预付款;一旦工程款支付不到位,外部单位还能克服困难往前走,内部单位一天到晚就是钱,只要没钱就问甲方爸爸要,合同的支付节点貌似对他们没有约束;
2、利润都跑哪儿了?价钱比外部单位高、付款条件比外部好,因为自家单位地产本身就进行了部分让利,最后地产自身的利润率下降了,自家单位反到也没赚到钱;
3、乙方项目经理比甲方项目总还牛。由于自家的乙方不是独立市场化的管理模式,管理的系统性和体系性薄弱,新项目仓促上马,项目班子仓促组建,员工没有归属感,制度和标准性不强,最后造成浑身有劲使不出来;在甲方爸爸这里,进度进度上不去,质量质量管的一塌糊涂,企业管理流程繁杂,一线权力有限,最后的结果就造成了乙方管理团队跟甲方项目对着干,最后就留下了干啥啥不行、捣蛋第一名;
4、品质一言难尽。施工单位的质量管控虽离不开架构、体系的保证,但劳务班组、劳务工人的作业资源更是其宝贵财富;别人家的队伍市场化程度高,懂甲方爸爸的标准,做起来游刃有余,自家的做起来不是驴不拉就是磨不转;
5、自家产业链上的这些负责人大多是皇亲国戚,企业有老板这个后台,有恃无恐、无视规矩、无视合约,芝麻点大的事儿不是找这个领导就是找那个领导;根本不把职业经理人放在眼里,企业都是自家的,这些外人算个啥,对于这些企业的管理往往是地产开发人心头的痛。好吧,你喜欢找领导找老板,以后啥事儿都找领导去,反正我按规矩办。
总之,外部优秀的单位那么多,不但活儿好还便宜,甚至有些能垫资有些能融资,分担了开发的风险,保证了开发的品质;自家单位占了地产部分的利润,诟病这么多,还非要用,这到底是为什么?
从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,有4家特级、11家一级建企申请破产重组/清算,或100%股权转让、拍卖。仅在2022年4月,至少已经有19家企业因债务违约,申请破产/债务重组/公开拍卖。
2.2022年4月,湖南桔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(建筑工程一级资质)在阿里拍卖平台公开拍卖,最终以1520万的价格经过19轮竞拍成交!
3.2022年3月,浙江富卓建设有限公司(房建一级资质)在阿里拍卖平台拍卖100%股权,最终以1730万的价格成交。
5.2021年11月,南京溪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00%股权以底价1400万元,在网络上公开转让。该公司拥有建筑工程一级资质、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。
特一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举足轻重。虽然企业数量占比不到10%,却创造了建筑业70%以上的总产值。一旦他们也遭遇经营困境,可以想象中小企业面临的境地如何。
建筑业的2022年注定是一个大变之年,地产业的震动有多广、烈度有多大,决定了2022年建筑业的震动有多大。
自从有了自家的建筑公司之后,因管理而造成的各种扯皮问题接踵而至并且逐步成为常态。
原希冀建筑公司能够不仅给自己地产提供生产保障,还能内外同频竞争,独立市场化经营甚至创造利润的愿望逐步落空。
优秀的建筑公司不是一日炼成的,回顾中建、省建等大型建筑公司发展史,哪个不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,从组织架构、流程管控、专业人才梯队建设等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,这不是招两三个高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。
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企业的定位问题,是独立经营发展,还是为地产生产保障服务。
关于版权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信息存在误解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