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8月17日,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了《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(2020年-2035年)》,一下子就把未来15年的“北京轨道交通线路”全部端了出来。
北京未来15年的“轨道交通规划”有两条非常重要的“原则”:
第一条: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要以“疏解非首都功能”为核心,解决“大城市病”为方向,推动“京津冀协同”为使命。
简单来理解就是,北京的地铁规划建设的核心就是“有利于疏解”,尽可能把常住人口和功能“疏解出去”。
很显然,“副中心”是按照一个“北京新主城区”的标准来建设轨道规划的,而“环京地区”则按照通勤标准来建设,睡城效应凸显。
所以从这个“规划”中,我们已经基本能够看清楚未来15年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格局:
未来1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“地铁密度”已经不亚于北京主城区,不仅将拥有自己的“环线地铁”,同时还将建设包括“M101,M102,M103,M104”等在内的“副中心地铁系统”。
2035年北京主城区将有40-50万“常住人口”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,一个全新的“北京主城区”出现了。
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基本可以判断:通州的“双限购房政策”基本没有取消的可能性,都城分离意味着“通州是通州,首都是首都”,通州的居住空间只为“疏解人口”预留。
未来还将有40-50万人口将会陆续“迁入通州”,通州显然是不可能放弃“购房双限”政策的。
所以通州“虽好”,但投资升值“难”,时间慢,周期长,购房政策极其不友好。
近郊新城主要特指:亦庄、大兴、房山、顺义、昌平等五大新城,而门头沟、密云、延庆、怀柔则是“远郊新城”。
如果说北京总体是在“减量发展”,那么北京的“近郊新城”则是在做“增量发展”,将会成为承载疏解人口和产业的核心承载地。
所以未来15年,北京的轨道交通重要任务就是增加“近郊新城”的地铁线路,推动更多的“城区人口”向外疏解。
“顺义南”的后沙峪和仁和镇将会成为发展重点,15号线,北部联络线,R4一期,S6号线,城际联络线等。
北京“五大近郊新城”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,这一次不仅仅是“主城区人口”的疏解流入,同时还将导入“大量产业”。
比如亦庄的“金桥科技基地”和“嘉会湖信创园”,将引来小米汽车总部和华为联想等企业。
大兴新城的“生物医药基地”已经为大兴带来了上千亿GDP规模。
也就是说到了2035年,整个环京基本都能“加入北京通勤圈”,北京周边全是“睡城”,环京最内卷的时代要来了。
京雄城际固安东站都没有办法将固安的房价稳住,我们判断想要依靠“S9号线”来拉动固安房价,难度也比较大。
第三,“永清”的“机场R1号线快轨”实现通勤,这条线路被“吹的比较多”,但“机场快轨”一般都很难实现通勤。
原因就是“费用太高了”,一趟来回接近100元,这已经不是“地铁”了,而是“高铁”了。
第四,“廊坊市区”的“联络线一期”实现通勤,联络线一期属于典型的“城际高铁”,其实也很难实现正常通勤。
第五,“香河”的“京唐城际和S1”实现通勤,这两条线路中,S1还能实现通勤,从香河进京到通州、CBD都还算方便。
第六,“大厂”的“京唐城际、S1号线,M101东延线”,从规划上看,大厂的通勤前景要光明很多。
除了“京唐城际、S1号线”之外,远期看还有“M101东延线”,这是环京地区第二个“拥有地铁”的板块。
第七,“燕郊”的“全功能通勤价值”,从城际铁路,到市郊铁路,再到北京地铁线路,全部拥有。
综上所述,从北京2035年的“地铁规划方案”来看,北京疏解的力度显然是越来越强了,北京的未来发展核心就是要预留“疏解空间”。
都城分离下的“通州”,很难解除“双限”,重点要承接“疏解人口”。
强势崛起的“近郊新城”,也要承接北京主城区疏解出去的人口和产业,而环京全部加入“北京通勤圈”,更是要“抢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