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老被人欺,房老被人弃。
最近有朋友帮客户做抵押贷,对方的房子在北门某老小区,楼龄超20年又是步梯房,不仅批贷难,就算能批,拿到手的钱也少得可怜,实惨。
这样的房屋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老破小”。
还在某一线打工时,本人“有幸”住过老破小,那破败的楼体、油腻的地板、肆意生长的电线、永不停止哭泣的水龙头……怎一个酸爽了得!改革春风吹了几轮,这些房子的生活面貌还跟二三十年前一样,当然价格也居于城市最底层,与旁边次新的差距甚至能达到数量级。
世界并非一成不变,野百合也有春天。近几年出了个新网红:“城市更新”。
11月5日,住建部发布《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在首批试点的21个城市(区)中,成都赫然在列;
具体来说,城市更新不但包含对老旧小区、街区的改造提升,还涉及对交通、配套、生活环境、消费场景、历史人文等的整合升级,是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。
以专家点名表扬的成都猛追湾为例:城市更新实施后,片区形象焕然一新,诞生了许多新兴商业、网红店,碧波荡漾,灯火辉映,活力十足……居民幸福指数也大幅提高。
一眼看去,除了利好还是利好啊!风水轮流转,老破小也要起飞了?甭急,我给大家捋一捋。
从伦敦金丝雀码头到巴黎市中心,历史上,城市更新的确实现“面子”的脱胎换骨,以及“里子”的价值裂变。
当年的老破小能够翻身,得益于以“棚改”为主的城建方法论。网传深圳城中村白石洲拆迁,一举诞生上千位千万乃至亿万富翁。
然而从19年开始,棚改逐渐为“旧改”取代。顾名思义,旧改就是旧城改造,强调保留建筑整体结构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,而非推倒重来。
为什么要变“拆留改”为“留改拆”?巴黎的造城伟绩固然成功,但也因破坏历史建筑为人诟病。以改为主,能最大限度保护城市文化记忆,还能大幅节约建设成本,对原住居民来说也相对温柔,不会如拆迁般阻力重重。
有专家指出:过去出于地产开发、固投增长和地方政绩的考虑大兴土木,相当于杀鸡取卵,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已超60%,需要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,变单一增量经济为存量提质改造、增量结构调整并举,才能有效调动多方积极性,实现持续、健康的城市发展。
看不懂?打个比方:以前开发廊的喜欢做一锤子买卖,烫发1000块,烧一个是一个;现在洗剪吹统一58还不强制办卡,接受度高回头客多,慢慢吃,才能吃得久。
这种论调还在升级。8月30日,住建部印发《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》,意味着对大规模“拆留改”正式说不。
《通知》还从拆旧占比、拆建比、就地安置率、租金涨幅4个方面划了红线,其中“原则上城市更新单元(片区)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%”一项,宣告几乎不可能有下个“白石洲”出现。
从“换血”到“绣花”,底层逻辑已经彻底变了!
今年8月,大蓉县出台《成都市“中优”区域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》《官宣!成都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,三环党有福了?》,相当于主城区城市更新的操作指南。文件再次强调“多改少拆”,并划分了4类更新对象,明确老旧居住区中的老旧传统社区、单位机关大院、厂区大院、商品房属于“优化改造”范围,应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,施行局部改建、功能置换、修缮翻新、配套完善等等。
虽然老旧居住区中的城中村、棚户区属于“拆旧建新”范围,但经过前些年的拆迁改造,这类建筑群数量已不多。在成都,“优化改造”是绝大部分现存老破小的命运。
失去了拆迁安置、货币补偿的可能,它还香么?我跟几位持有老破小的伙计聊了聊,他们的自信出乎意料。
其中朋友甲认为加装电梯会让步梯房增值,朋友乙是坚定的学区拥护者,朋友丙则打开贝壳APP,告诉我天府广场旁的老房子可以卖3.5万一平……
好啦,下面是打脸现场。
说个以前投资的套路:在老旧小区买房,自己花钱装修打扮涨个几十万出手,相当于凤姐变身F冰冰。这几年“凤变冰”越来越不灵,除了限售掣肘,还因为买房人变聪明了,知道哪怕美颜开到100级,也改变不了老破小的本性。
的确,补外墙、装电梯可以提高小区颜值和居住舒适度,现在的城市更新做得更细,针对老化的电路、燃气、上下水等也有改造措施,但“破”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,“老”和“小”却是骨子里的痛。
楼龄老,建筑质量也好不到哪去。你刷墙可以,总不能把砖混结构变成钢筋混凝土吧?历久弥贵只有两个特例:上海老洋房,北京四合院。
另外正如开篇提到的,老房子一般很难贷到款。没有关键时候抵押变现的能力,老破小似乎与“资产”二字不怎么搭边。
再就是“小”。面积不大也就算了,还往往奇形怪状。有一阵子“奇葩户型”刷屏,其实大多都来自十多二十年前的老小区。就说下边这个房子,你住进去不会脸红?
前段时间有类案例很火,什么“47平网红公寓”、“一家人卖掉大房子搬进60平小窝”,设计可圈可点,但看看也就图个乐,我还是不会去买。因为在鄙人看来,房子最重要的不外乎两个属性——居住价值和金融价值,它们不及格。
有人统计过:尽管经历“旧改”,北京朝阳区劲松商圈的多个社区还是出现了价格缩水,如劲松南路小区两年跌去9.4%。短期加成无法抵御房子的衰老,这就是时间残酷所在。
差一点的,也不低于2万一平。
这里边有地段和学区的因素,我们等下再谈。先抛开单价看总价,发现没,上面这些房子几乎没有超过300万元的。
同样在市中心,恒大广场就能挂到三四百万。附近的朗御、都汇华庭、皇后国际等楼盘,总价也要高上一大截。
可以认为:在面积、户型、楼龄、品质乃至物业的多重因子叠加下,同区域的次新房对老破小形成了“总价压制”。
怎么讲呢?意思是在相似外部条件下,若预算超过某个阈值,购房者一定会优先选择次新房而非老破小,长期下来就成了群体共识,价值梯度就此成型。
众所周知,单价只做计算用,总价才是房产分化的“锚”——涨不动不只是单价受限,更因为总价被牢牢控盘。选择老破小,你就选择了金字塔更低一阶,未来卖房买房都要看对面次新脸色。
老市民常说“出三环就不是成都”,之前还有楼盘打广告“天府广场才是唯一中心”,正是这种单核地段论,让许多人成为老破小的忠实拥簇。
君不见当年“开奔驰住锦绣花园”的桐梓林已被攀成钢碾压,名噪一时的鹭岛国际卖不过武侯新城。其实“地段”这个词,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与生成中,刻舟求剑的结果将是竹篮打水。
在《成都市“中优”区域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》的版图中,老城中心固然重要,但“东邪西毒南帝北丐”英雄林立,多中心格局是大势所趋。
再回过头,看官方总结的成都城市更新三大特色,其中有一点,是更新方式“从碎片化向成片化转变”。比如武侯区的改造,不只针对簇桥、机投或川大片区,而是集中化、系统性的铺展。
其结果不是中心的消失,而是“人人皆中心”:你方唱罢我登场,不因为你在南二环就高人一等,也不因我靠天府广场就价值千金。
那些自以为抱住“千年皇城”大腿的老破小,还能傲娇多久?
为了娃能读名校,我的老同学上半年在北京买了一套房,45平680万,每平米超过15万元。
几个月后“双减”政策出台,舆论风向大变,此前放出风声的多校划片、教师轮岗等也接踵落地,学区房跌落尘埃。
微信公众号“上海楼市情报”披露:魔都浦东梅园三街坊、闵行平南二村等房价相较高位大跌,而这些小区之前大多有相当的学区加成。
潮落之后,价值回归并不奇怪。随着板块轮动、中心更迭,教育资源又会发生新一轮聚集,将去泡沫后的学区加成再度稀释。
至此,老破小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没了。
“学区房”真会消失吗?洗牌之后,教育与房价的相关性又将体现在何处?这些就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了,放在后面展开。至少我们知道:现在花4万一平去买某“五朵金花”的对口老房,大概率是亏本生意。
当然,今天我是站在有一定自住需求和投资愿景的买房者角度,对某些特殊群体而言,老破小并非不能买——
譬如月入五千又缺少父母支持的年轻人,实在够不着次新,位置合适的旧屋倒也不坏;非让孩子读某“名校”不可的好家长,不求自住只挂学位;经营民宿的装修小能手,新小区开店容易被邻居投诉;心里揣着诗和远方的文青,预算不多又需要一间还算方便的画室书房……有面面俱到的城市更新调教,老房子至少会比现在宜居和好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