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农村俗语:富贵不住东南房,人穷不求娘家忙,为啥东南房不能住?
  • 农村俗语:富贵不住东南房,人穷不求娘家忙,为啥东南房不能住?
  • 2023-09-21 09:22:05
  • “富贵不住东南房,人穷不求娘家忙”这句农村俗语,是旧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,讲的是过去那些年代农村做人的道理。这句俗语如果不联系过去的历史背景,最容易让人误解。

    民间有一句俗语说:“住房不住东南房,冬天不暖夏不凉”。从这句俗语来看,东南房不是什么好房子,冬天刮西北风,不暖和,夏天通风不畅,像闷在蒸笼内,不凉快。这样的房子谁也不想住,只是家里穷没办法,自己没有能力建房子,东南房的条件是差了一点,但总得有一个住宅的地方,有房子住总比没有房子住的好。

    可是,家里富贵,那就不同了。古代的“富贵”两字要分开来讲,富,指家里有钱,贵,指身份地位优越。既然家里比较富裕,而且身份也要高人一等,为什么非要住院子中东南一隅?还不如自己另外建一座院子,有自己的正房(北房),子女也可以住相对条件好的东西配房,家里的倒座房就留给客人、仆人居住。东南房就是倒座房的房间。

    这样说来,想必读者应该明白了,旧时,东南房是四合院中倒座房中的房屋中靠东南一角的房间。可是,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四合院都建有东南房,通常来说,只有屋宇式大门的四合院才有东南房。这种四合院中的东南房,通常由仆人或者看守大门的人住。这就相当于现在一些机关企业院子大门的传达室或门卫室一样。

    旧时,我国坐北朝南的传统民居院子(包括四合院和三合院),大门修建的通常为东方、东南方、南方,俗称“三吉方”,在这三个方位中,民间又认为东南方为最佳方位,向东南角开院子大门,即“巽”位,代表“风”,被称为“青龙门”,是最吉利的大门。正房位于北面,为“坎”位,代表“水”。因此,我国坐北朝南的宅院有“坎宅巽门”之说。

    三合院只有北房,东西配房,南面是围墙和院子大门,因此,不存在东南房,只有四合院才有可能有东南房。这就要看四合院的大门是什么样式的大门,如果是普通百姓人家,只能建道士帽之类的独立院子大门,即便建了倒座房屋,也只是与院子大门相邻,俗称为南房。通常来说,院子大门建在东南方,是没有东南房的。

    在封建等级分明的古代,屋宇式大门的四合院,因受封建的礼制和所谓伦理道德的限制,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修建的。屋宇式大门按封建等级,又可分为王府大门、广亮大门、金柱大门、墙垣式门等,都是有身份有地位官宦人家才能使用。也就是说,普通百姓人家是不能屋宇式大门。

    在农村,普通农家就更没有屋宇式大门了,也就没有人住东南房了。通常来说,古代农村,普通农家院落,大多以三合院为主,通常人们也称为四合院,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四合院。当然,有一些农村也有四合院,也建了屋宇式大门,这些宅院主要分为两种:一是家里有人考取功名后,成为“富贵”之家才修建的。一般这些宅院前都有旗杆石,是古代考取举人以上的人家的标志。二是一些经商之人富起来后,用钱捐了功名,变成了亦官亦商,家里也可以修建屋宇式大门,后来商人们纷纷效仿,屋宇式大门也成为农村富贵人家的标志。我国古代民居大门最低等次为墙垣式大门,也称“随墙门”,也是农家普遍使用的大门。

    不过,一些农村人家,祖上为富贵之家,后来家道中落,子孙后代也就变成了普通百姓,但他们依然居住在祖宅的四合院中,一个院子住了多户人家,当然也就有人住东南房。

    事实上,在一些农村三合院之中,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东南房,但是,人们通常把另一种砌在大门口,或者大门外的小房屋称为东南房。这种东南房就是土地祠,又称大门土地屋。过去农村,几乎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立有土地祠,土地祠是庭院建筑的一部分。一些比较讲究人家的,土地祠做得复杂一些,简直就是一座房子缩小的模形;不太讲究的人家,土地祠就用三块砖垒成简单的房间形状。

    由此,在农村,人们认为所谓的“富贵不住东南房”,又称“有钱不住东南房”,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说法。

    一是说一个人富贵以后,或者有钱以后,要走出祖宅,到外面去建新的独立院子,把祖宅留给没房子住的兄弟,这样才像富贵之家的样子。另一种说法是,一个人富贵后,不再靠祖业生活,也不要去争夺祖业,不要与家里的兄弟计较,要把祖业留给兄弟中需要的人。因此,人们认为东南房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,实际上是代表祖业。如果一个人富贵或者有钱后,连祖业之中最差的房屋(通常东南房被人们认为是整个院子中最差的房屋)也要与兄弟去争,对兄弟或家族来说,也就显得格局太小,太没有人情味了。这种人在农村还存在的,所以才有这种说法。

    二是说一个人富贵后,不能住在像土地祠(东南房)一样的矮小的房屋里。过去农村往往把房屋比喻为一个人的衣服,把大门比喻为一个人的冠带。人富贵以后,理所当然要穿戴好一点,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,人们的惯性思维是,看一个家庭怎样,首先要看这家人的房子怎么样。过去,农村男子娶亲,能不能谈得成,家里的房子就是第一道关口。通常来说,女方要派人到男方来“看人家”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男方家住的房屋怎么样,接下来才决定能不能把女儿嫁给男子。不可否认,即使现在,农村男子娶妻时,家里的房屋怎么样,依然是女子决定嫁不嫁的前提条件之一。

    当然,不是说富贵后就可以挥霍无度,但是,把自己的住房条件改善一下,在衣食住行方面过得舒适一些也是应该的,让自己的家像那么回事,至少与自己的富贵相称。

    事实上,旧时人们这种思想,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农村人们,很多农村人在外务工挣到钱后,首先想到的是需要新房子,不管是在城里买房,还是到老家建房,都是他们的第一要务。

    现在农村,还是有很多人回老家建房,大多建的是楼房,就更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“东南房”了。如今农村,很多人建了漂亮新楼房后,空在那里,全家继续在外打工挣钱。大多是因为受到传统的面子观念影响,实用不实用,以后回不回来住,暂且不说,房子建在老家,至少自己的面子在老家撑起来了,有儿子要娶亲的人家,至少也满足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。至于姑娘愿不愿嫁过来,那就是儿子的事了,父母已经尽力为儿子创造了应该创造条件。

    “人穷不求娘家忙”的意思是说,嫁出去的女人,日子过得再穷,也不要去求娘家帮忙,也就是支援。农村还有“人穷不看娘家门”之说。

    这句话是讲给外嫁女听的,是要外嫁妇要有“骨气”,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找娘家。崽大爷难做,兄弟姐妹之间很多事父母难摆平。实际上,这句话让人有忽悠外嫁女的感觉。过去农村,人们往往把嫁出去的女人,比喻成泼出去的水,管不了那么多。

    尽管有这句话忽悠外嫁女,但是,过去农村,现实当中,外嫁女家遇到困难时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娘家,不去求娘家,又去求谁呢?过去农村如此,现在农村依然还是这样。不向娘家求援的人恐怕少之又少,除非娘家比自己家还要穷,或者外嫁女彻底与娘家的关系闹僵了,不再来往。

    记得小时候,也就是七十年代,我们村里嫁出去的女儿,虽然算不上是全包办婚姻,但一些人的旧思想还比较顽固,也算得上是半包办婚姻。也就是女儿的婚姻硬要父母点头才能成,不点头就成不了。比如,我家邻居女儿嫁到男方,日子过得比较贫困时,女儿就回娘家来兴师问罪了,问的是什么罪?自然是要钱要粮。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怪父母,婚事是他们定的,过不下去了,父母要承担责任。这样一哭一闹,父母也觉得自己当时的眼光有问题,心里很内疚,只好按女儿的要求给钱给粮。

    女儿前脚才出门,家里的嫂子和哥哥就闹起来了。闹什么呢?当然是闹分家,与父母分家。后来家里太吵闹了,他们家只好分家。确定分家的前几天,家里的嫂子给娘家捎去了信,到了分灶吃饭的那一天,嫂子娘家挑着稻谷、米、碗筷、肉、鸡、鸭等来给女儿女婿“进火”。也许是受到小姑子的影响,分家后,这家嫂子隔三差五地回娘家拿东西。后来,听说她娘家那边的兄弟也分家了,是不是因为她常回娘家拿东拿西引起的矛盾,就不得而知,这种家庭丑事她哪敢宣扬,烂在肚子里也不能说。但是,她回娘家的次数明显少多了,去时拿到娘家的东西多了,回来时多半是空着手。因为她比较能干,反而是她常给小姑子送东西去,小姑子也常给哥嫂送这送那。过去的不愉快早就过去了,姑嫂关系一直很亲密。

    这种例子,过去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,我们村里司空见惯。当然,并不是所有外嫁女到娘家来请求支援,娘家都会闹矛盾,当外嫁女家实在生活太困难时,兄弟还会主动把东西送上门去,毕竟血浓于水,打断骨头连着筋,娘家不帮,兄弟不帮,又还有谁去帮呢?

    因此,“人穷不求娘家忙”这句话,既是一句忽悠外嫁女的话,也是一句外嫁女因与娘家闹别扭的一句负气话,或者说是一句赌气的话,不能当真。即便农村有这种现象,也是极个别的现象,我们不能把个别现象说成是普遍现象,那是与现实生活是不相符的。过去,我国农村普遍传统是:一家有难十家帮,或者亲帮亲,邻帮邻。

    总而言之,“富贵不住东南房,人穷不求娘家忙”这句农村俗语,不管是前半句,还是后半句,对现代社会来说,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,只是了解一下就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