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看环比数据。据测算,10月份,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。其中,北京和上海环比分别上涨0.6%和0.1%, 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.3%和0.2%。
二手房方面,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.4%,与上月相同。其中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.5%、0.4%、0.6%和0.2%。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.2%;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.3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2个百分点。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下降0.3%,降幅比上月均扩大0.1个百分点。
再看同比数据。据测算,10月份,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.0%和6.7%,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.3和1.0个百分点。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.7%和2.5%,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.4和0.5个百分点。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.8%和1.0%,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.5和0.4个百分点。
二手房方面,10月昆明二手住宅环比下跌0.3%,同比上涨0.6%。追溯数据,9月昆明二手房房价环比下跌0.5%,继今年8月昆明二手房房价环比首次下跌之后,9月、10月二手房价格环比继续下跌。不过,10月昆明二手房价格环比跌幅较9月收窄了0.2个百分点。昆明二手房跌幅较新房小,价格较新房也更有韧劲。
业内人士认为,下半年昆明房价之所以出现下降,是因为当前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步在降杠杆。从需求端来看,出现了“想贷款买房,却贷不到款”的情况,尤其是下半年以来,居民按揭贷款的额度收缩,房贷审核更严,导致需求开始减弱。在供给端,房企在较大的经营压力下加大降价促销力度和范围,“新房普遍降价后,二手房肯定也捂不住了,普遍降价意愿增强,降价行为增多”。
11月1日,湖南永州市零陵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《关于严禁低价倾销的通知》称,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低价(如低于成本价、变相降价)等倾销扰乱该区房地产正常秩序,否则将依法依规进行惩处。
山东聊城住建局本月发布的一则通报显示:某品牌楼盘的降价促销引发老业主投诉,最终被叫停整顿。同时,通报中还强调:其他企业要引以为戒,严格自律。
镇江下辖的扬中市建筑房地产业商会近日发布倡议书,内容包括新开盘的房源不低于备案价85%销售,在售楼盘同一楼层、同一户型的成交价不低于上季度成交均价的95%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全国已经有21城发布了“限跌令”。其中有的城市是直接发布行政命令,有的则是通过约谈房企,限制恶意降价,否则就不给予网签的方式。
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分析,目前三线城市降温加速,和一二线不同,三四城市的市场变化会更为快速,市场的冷热切换也更明显。预计后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降温会更为明显,调控分化也会在更多城市中出现。
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张大伟分析,近几年来很多“高周转”的大型房企下沉到三四线城市,在现在信贷收紧的情况下,现金流比较紧张,对这些大型房企来说,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,因此通过降价迅速回笼资金。预计未来三四线城市出台限跌令的城市会越来越多。但在限跌令下,有些企业可能通过给购房者返还购房款等手段,绕开限跌令。
张大伟认为,现在楼市的一大问题是大量三四线城市没有太多产业、需求支撑,但是土地供应又太大。从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动来看,土地在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存在错配。人口大量流向一二线城市,但是一二线城市土地指标又不够,而三四线城市人口在外流,但土地指标又很多。
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,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按照城区人口排序,全国现有超大城市7个,分别是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重庆、广州、成都、天津。特大城市增至14个,分别是武汉、东莞、西安、杭州、佛山、南京、沈阳、青岛、济南、长沙、哈尔滨、郑州、昆明、大连。相比住建部《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》中的数据,有5个城市晋级到特大城市行列,有1个城市晋级到超大城市行列。
张大伟说,从全国来说,现如今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短缺,而是一种不均衡状态,部分区域楼市供应过剩,但部分一二线城市还存在供应不足。在这种情况下,除了加快引导部分产业转移到三四线城市之外,也应该将土地指标和人口流动挂钩,将更多的土地指标转移到一二线热点城市,满足人口和产业发展的需求。
11月15日,克而瑞公布了上周(11月8日—14日)周报。数据显示,虽然上周各家开发商双11活动火热上演,但成交数据则是量价齐跌,成交量和成交均价较上上周呈小幅下降。上周,昆明多家开发商继续推出优惠房源,北市区更惊现单价万元以下的住宅项目。
据都市时报·大象房鉴所整理,上周,昆明有40多个项目推出双11购房优惠,其中,首创禧悦春城98平方米三房喊出“一口价,单价9900元”的口号。另外,碧桂园春城映象推出渠道专属特价房源,最高优惠28万元,最低单价11625元/平方米;万科公园城市推出10套特价房,单价低至14430元/平方米;俊云峰推出的特价房海报显示,最低单价14500元/平方米起,最高的一套优惠58万元……
今年双11结束后,晒战绩的开发商寥寥无几,仅看到俊发城晒出了“双11期间诞生67位准业主”的海报。
此外,克而瑞周报显示,上周昆明商品住宅新增供应6.65万平方米,供应量较上上周小幅下降,有3个项目住宅取证。其中,艺城·春城玖號高层住宅取证1.83万平方米、中国铁建·西派国樾高层住宅取证1.53万平方米、世茂璀璨倾城高层取证3.28万平方米。
上周,昆明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4158元/平方米,成交量9.96万平方米,均较上上周有小幅下降。华夏四季、西南海、俊发观云海为主力成交项目。金茂府、俊发未来城和景悦花园3个项目过规。
受访的多位渠道人员表示,今年双11市场反应比较淡。一名渠道人员说:“在今年波动的市场环境下,购房者看到各家开发商都纷纷打特价房,就更不买了。观望情绪还是比较重。”
中建金科·向山的岛员工大促,员工自购单价10000元/平方米起,可买精装修高层。
招商雍和府推出20套特惠房源,面积段113—139平方米,清盘特惠单价最低为12171元/平方米,特惠房源最高单价不超13800元/平方米。
雅居乐中央雅府推出特惠工地房源,面积段96—117平方米,优惠后最低单价11910元/平方米起(具体房源面积和价格以售楼部实际为准)。
面对各种各样的特价房,购房者们也是看花了眼,但归根结底,买房最重要的是看购房者的需求,并综合考虑,除了价格,还需多方考量。
(备注:文中提到的特价房源为开发商双十一特别优惠或渠道特价等房源,存在楼层低、套数少等特殊情况,具体销售信息以售楼部实际为准。)
10月的房价依然在降。从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看,70城中,52城的新房价格环比下跌,相比9月(36个)明显增多。另外,二手房市场的降温现象更为明显。10月,二手房房价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达到了64个,即有90%左右的城市出现了二手房明显降价现象。受访专家认为,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入冬。
多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,受供应缩量影响,当前一线城市新房价格韧性较强;而以新房市场为主的三、四线城市,由于房企对项目去化、销售回款的需求更为迫切,新房价格下行压力高于一、二线城市。
近期,在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下,各大城市房企降价促销动作增加。除了一线城市略上涨外,其他两类城市均出现下跌,尤其是三、四线城市最明显。
房地产市场的矛盾从“过热”开始转为“过冷”。这中间需要积极防范市场过快降温,防范三、四线城市出现新的房地产金融风险,包括房企销售困难导致项目开工意愿不强等。而且,二手房市场的风险也在扩大。
从过去房地产市场的周期看,一般会下跌8个月。近期要注意御寒的操作。待后续政策效应逐渐显现,市场下行的速度会放缓。尤其是11月份,预计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会有触底反弹的可能。
当前价格的下跌是成交量下行的结果,是对前期过热的自然消化,是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步降杠杆。
今年一季度,市场过热,重点城市房价上涨较多;二季度以来,二手房成交量保持下降,新房、土地市场也相继降温。下半年,居民按揭贷款的额度收缩,需求减弱;在供给端,房企在较大的经营压力下加大降价促销力度和范围,二手房业主降价意愿增强,降价行为增多。面对短期房价走低的压力,“降价促销”是近期楼市的主旋律。
但是,值得注意的是,10月份,在新房、二手房价格下跌的城市中,80%左右的城市跌幅不超过0.5%,跌幅较小,房价基本仍然保持总体平稳。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,目前50城二手房景气度指数在20以内,业主预期较弱。新房开发商为年底前加快销售,后期房企仍有动力继续降价促销。
近期,信贷政策的松动以及其他配套政策的推进,也让市场回暖的效应逐渐显现。10月房贷利率出现了年内的首次下降,部分城市放款速度在加快,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资金需求正得到满足;房企融资环境也在适度调整,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。市场下行的局面有望在年底或明年年初触底。预计到明年,房贷供需关系将回归正常,有利于满足合理的住房消费。
近期,按揭贷款、开发贷款逐步走向正常化,10月份房地产贷款多增1000多亿元。与此同时,在确保预售资金监管到位的情况下,手续齐全的房企项目开发贷会给予满足。在此背景下,资金层面缓和对开发商大力度打折形成对冲,预计后续新房价格下跌幅度会趋缓。
由于目前信贷支持主要在新房层面,目的是保民生,保稳定。所以,在贷款集中度依然显效的情况下,有限的信贷会向新房走,二手房价格将会继续下跌。但从中期来看,伴随市场情绪缓和,二手房下跌幅度也会减缓。
展望后市,李宇嘉称,短期内,由于目前的楼市政策的调整集中于托底、适度纠偏,并不会大幅度增加信贷投放。此外,在房价仍在历史高位、同比仍旧明显上涨的背景下,适度纠偏的信贷环境,并不会对当前房价继续下跌的趋势形成扭转。特别是在需求端不会松绑限售、限贷的情况下,未来需求复苏态势不能太乐观。